王新明,這位40多歲的成都企業家,正是從早期國美、蘇甯的崛起案例参考中,敏銳發掘了用輕資產運作農業的新商業模式。就成長性而言,根據28家創業板公司披露的財務指標顯示,吉峰農機2006年至2008年營業利潤複合增長率高達338.33%,成長性位居第一。就近三年的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而言,吉峰農機也達55.41%,遠高于28家公司34.03%的均值。
農機這個行業,不是簡單投錢就可以,要看服務力量的系統培育提升。我國農機市場年銷售額爲2000多億元,吉峰年銷售額不足10億,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是把市場的存量轉變爲公司的增量,把當地經銷商吸納進吉峰體系,共同分享吉峰成長的收益。"
A.揭秘創業之路
從農機推廣站長到企業家
走進成都郫縣現代工業港,吉峰農機總部黃色的外牆很是顯眼。幾年以前,這裏還是一片荒地,而現在從這裏已經開出了一批批的農業機械,通過大量的連鎖店面走向全國各地的農村,近兩年平均銷售農機46萬台套,服務對象穩定在41萬戶左右。
"公司成立了10年,經營相當艱苦!"吉峰農機董事長王新明如此感歎。
公開信息顯示,1985年,王新明就職于四川省農業機械管理局,曾擔任四川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站長。1994年12月8日,王參與組建吉峰農機的前身——四川省吉峰農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吉峰農業)。當時30萬元注冊資本中,王出資3.5萬元,持股11.67%;四川省農業機械學會爲最大股東,出資額20萬元,持股66.66%。
吉峰農機經曆了多次股權變動。1997年12月1日,王新明將所持股權悉數轉讓,淡出股東行列。盡管王新明不再持有股權,卻作爲董事長兼總經理正式接管吉峰農業,並開始將旗下業務定位于農機流通行業,初步探索農機連鎖經營業務。
直至2003年,王新明攜妻王紅豔再度成爲股東。資料顯示,2003年,王新明、王紅豔等28名自然人,以現金方式對吉峰農業增資164.49萬元。其中王紅豔、王新明出資額最多。通過轉讓及增資,二人分別成爲第三和第四大股東。在2003年之後的六年時間內,在王新明領導下,公司迅猛成長,王新明成爲實際控制人也是衆望所歸。2007年,吉康農機將持有的吉峰農業全部出資額轉讓給王新明,王新明和王紅豔合計持股52.77%。2008年初,吉峰農業變更爲股份有限公司,成爲吉峰農機。
蘇甯國美上市給了啓示
王新明一度陷入思考,如何用新的模式將農機行業做大?中國農機流通領域現狀確是"小、散、亂、弱、缺"。盡管全國農機市場有2000多億元的市場規模,但行業龍頭缺乏。
幾年前,國美和蘇甯的上市讓王新明眼前一亮。他查閱了國美和蘇甯所有的上市資料,並到一些高校去學習連鎖經營,考慮將這種模式開創性地嫁接到農機流通行業中。
負責資本運作的吉峰農機董事兼副總鄭舸說,吉峰農機主要代理銷售各類農機裝備和相關農機当前產品,由于具備集中采購、統一配送、標准服務等特點,其農機連鎖經營模式,能有效改善農機流通領域行業競爭無序、僞劣当前產品泛濫、銷售服務水平低、售後保障程度差等一系列問題。
借助連鎖經營模式,吉峰農機近三年高速增長。"2005年總資產5000多萬,淨資產800多萬,2009年上半年總資產6.76億元,淨資產1個多億。"鄭舸稱。
風投助破資金瓶頸
鄭舸透露,對于像吉峰這樣處于快速發展和擴張的成長型企業,最缺的就是資金。吉峰農機在二級城市開一家連鎖店,就要投入100多萬元,而要迅速形成規模,網點就要上量。 吉峰創業時,流動資金是從100多萬起步。經過了多年的原始積累,到2005年才得到了第一笔貸款。鄭舸回憶,那時最感歎的就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
階段性變化從2008年開始。吉峰在省內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第一,有意借助外部資金到省外大舉擴張。國內私募投資機構昆吾九鼎從2008年四季度開始與吉峰接觸,在該項目上花了幾個月時間,團隊成員們考察了吉峰的所有經營地區,並訪問了行業內外人士。經過近半年的考察與溝通,最終修成合作正果。今年3月底項目決策會議上,九鼎通過了對吉峰的投資。
"以前1年開店10來家,2008年我們開了31家,在獲得融資後,2009年我們計劃開38家!"鄭舸表示,風險投資者給了吉峰很大幫助,而上市後公司計劃將募集資金用于信息化系統建設項目和直營連鎖店建設。
廣泛散股批量產富翁
截至2009年6月30日,吉峰農機有59家直接和間接控股子公司及4家參股公司。這麽多公司如何管理?王新明的重要心得是股權激勵。現有80%以上子公司高管人員或關鍵業務員工均直接或間接持股,以共享利益的股權開放方式讓核心中層管理人員長期分享公司發展的利益;另一方面,通過公司收購這部分門店管理人員所擁有的區域子公司股權,提高公司對子公司股權的持有比例,達到全資或絕對控股,以增強公司對子公司控制力,更有利于連鎖化戰略的推進,也有利于對門店經理級以上的核心中層管理人員的職業化管理。
實際上,在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中,吉峰的自然人股東最多,多達80多位。鄭舸透露,公司管理層和門店高管均有股權,每年都會向管理層和門店高管開放認股權。招股說明書也顯示,2008年2月,公司向川渝地區門店經理級以上管理人員開放公司新增股份的認購權,每股認購價格僅爲1元,由新老股東共享公司曆史利潤積累。
除王新明、王紅豔夫婦,其他83位自然人股東合計持有3013.7萬股,平均持有36萬股,該股發行價就高達17.75元,如果僅僅按照發行價計算,股東的平均身家在640萬元以上。實際控制人王新明夫婦的身家也將超過3.5億元。
B.對話鄭舸
外界計算財富比我們還清楚
記者:從什麽時候開始籌備上市的?
鄭舸:實際上早在2007年我們就確定做創業板的上市籌備工作。現在上了創業板,借助資本市場,有了資金以後,我們就可以花更多精力考慮戰略規劃。
記者:在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中,吉峰的自然人股東最多,這將造就最廣泛的財富效應,你們是怎麽看待財富增長的?
鄭舸:王董事長一直在稀釋自己的股權,形成利益共同體,搭建共同奮鬥的平台。只要增資擴股,都向各級管理層和核心員工開放認購權,讓人感覺有奔頭。不過至于上市後有多少個千萬富翁、百萬富翁,我自己沒有算過,其實外界計算財富比我們還清楚。我們的股份都有鎖定期,所謂的財富現在還停留在紙面上,只有繼續把行業的存量變成我們的增量,保持高的成長性,這些財富才能變成現實。按照既定的戰略目標,我們預計09年仍然將保持比較高的成長性。
記者:創業板公司的發行高市盈率是不是已經透支了未來幾年的成長空間?
鄭舸:我認爲首批28家公司今後會兩極分化,好的還會更好,我看好創業板的成長性,部分公司估值還會有更大的空間。
記者:你們上市的經驗給四川的創業企業有什麽啓示?
鄭舸:如果給其他創業企業一些建議,就是要開放自己的經營環境,積極和各類投資者打交道。實際上,成都這幾年在金融環境方面正在縮小和沿海城市的差距。
記者:連鎖經營不是困難事情,如果其他人也借鑒你們的模式來做,你們怎麽辦?
鄭舸:在行業內,吉峰農機已經占據行業第一的優勢,農機這個行業,不是簡單投錢就可以,要看服務力量的系統培育提升。我國農機市場年銷售額爲2000多億元,吉峰年銷售額不足10億,公司未來的發展規劃是把市場的存量轉變爲公司的增量,把當地經銷商吸納進吉峰體系,共同分享吉峰成長的收益。
C.風投眼中的吉峰
在此次上市川企的背後PE中,九鼎投資堪稱最大贏家,在四川吉峰農機中,九鼎投資持股比例則高達9.32%,爲第二大法人股東,按照吉峰的發行價格17.75元計算其獲利已經近億元。九鼎投資執行總裁蔡蕾昨天接受了本報采訪,談及她眼中的吉峰。
華西都市報:九鼎對吉峰農機的投資決策是怎樣做出的?什麽特點最打動九鼎?
蔡蕾:吉峰的王新明董事長及其團隊不一樣。他們一開始就將目光投向更加廣闊的外部市場。他們敢于也善于與外部的對手進行直接的競爭,而且競爭和合作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
華西都市報:九鼎爲吉峰帶來了什麽?
蔡蕾:九鼎作爲一家專業投資機構,給吉峰提供的遠不只是資金,在上市推動、中高層團隊建設、新的業務市場開拓、ERP建設、銀行融資等等很多具體領域,都提供了大量的增值服務。九鼎定位于一個"積極的財務投資者",我們非常看重以"主動投資"的理念對企業進行增值服務,成爲企業價值的"共創者"而不是"分享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