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確定因素下,物流及物流供應鏈有哪些痛點和機會?
面對疫情、經濟以及國際局勢等衆多不確定因素,物流供應鏈中的許多“痛點”被凸顯出來。原料供應中斷、庫存枯竭、生產中斷、貨物阻滯……連鎖反應中,給中國的實體企業、物流企業留下了一道道難解的“超綱題”。
近期,36氪旗下《數智夜話》邀請九鼎投資消費投資部董事總經理康姜博與G7、旷視等企業,一起剖析物流供應鏈的“痛點”,分享了科技實踐案例参考和對產業未來趨勢的觀察。
以下爲康姜博的核心觀點節選:
01.一些跨行業的物流供應鏈實踐典型
作爲專業的投資機構,九鼎投資關注和了解的企業相對比較多。我們看到,各個行業的企業,在物流供應鏈方面都有自己的創新實踐。
例如,我們投資的絕味食品(603517.SH),是一家非常優秀的消費企業。早在幾年前,企業就開始建立自己的冷鏈物流運輸體系——絕配物流,不僅自行投建了新的物流設施設備,還建立了自有倉儲和運輸網絡,配備了專業冷鏈物流車輛,保證他的商品及時分布在上萬家門店,當天運輸,當天送到。
當絕味食品布局冷鏈物流運輸體系時,國內的冷鏈體系規模還不是很大。所以,他的冷鏈在國內較早地滲入到各大城市,走在了產業的前列。
再以我們投資過的一家材料上市企業爲例,它的原材料是石英砂,屬于大宗商品,大部分是需要進口的。
以前,他們會通過海運進口石英砂。再通過大量的公路和鐵路運輸,將石英砂分散到各地。後來,他們跟地方部門合作,建立聯運機制,把火車車站延伸到碼頭。企業從碼頭卸貨,將貨通過鐵路運輸快速運到工廠所在地,把公路運輸的距離縮短爲火車車站到工廠,大幅降低了整個運輸的成本,提高了效率。
02.物流供應鏈升級的五大前提條件
要實現物流供應鏈升級,就需要技術創新的助力。但新的技術要應用在物流行業,也需要具備前提條件。
1、物流企業需具備一定規模
規模,對物流行業來說很重要。企業的規模越大,意味着行業集中度越高。
現在,除了快遞行業以外,國內大多數物流細分領域的集中度,跟國外發達國家比是非常低的。
以合同物流(也稱第三方物流)行業爲例,現在國內合同物流行業,大量企業的年收入不超過5億元,年收入超過50億元的企業不足20家,而且合同物流行業的整體毛利極低。也就是說,這一行業的絕大部分企業沒有能力去做大規模的技術投入。
2、物流行業需進一步分工發展
一些企業專注在物流行業的細分垂直領域,進行系統性改造。比如對煤炭或其他大宗商品的運輸流程、運輸系統的改造。我們覺得,這對物流供應鏈的效率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做這件事的前提,是整個物流行業進一步發展之後,大家的分工進一步細化。同時有更多的人才積累,也有更多的垂直物流企業能拿到資本的助力。
3、物流企業需不斷推進組織創新
傳統物流公司的組織架構,大多停留在比較老舊的階段。隨着新晉企業的迅速成長,相信他們有一些人才、組織方面的創新,能對公司的獲客方式、運營模式等方面起到促進和改善作用。
4、社會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造和完善
以我們投資的材料上市企業爲例,之所以能把運輸流程從原來的“海運-碼頭-公路-鐵路-公路”,縮短成“海運-碼頭-鐵路-公路”,是因爲當地的鐵路貨運部門積極地參與到了市場競爭中。
所以,物流供應鏈效率提升,也有賴于國家在鐵路、碼頭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改造和完善。
5、國家監管層面的提升
此外,國家相關政策的調控,對物流供應鏈的效率提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其中提出,要促進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我覺得,這個政策出台非常及時。出于疫情防控的目的,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至于,一些城市曾出現過度防疫的情況,嚴重影響了物流效率。
以上前提條件都對物流行業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但對于物流企業來說,最直接有效、最可控的因素,還是要努力做大企業的規模。
因爲分工發展、組織創新等,都建立在企業具備一定規模的基礎上。當然,我們說的規模,不是要達到壟斷的程度。現在,除快遞外的大多數物流細分領域,還遠達不到壟斷程度,更多的企業處于年收入幾億至幾十億的規模。
而且,在大多數細分物流行業裏,企業的毛利非常低。企業要想花大量成本做新技術投入,或引入優秀人才,就需要具備較大的收入規模才能實現。
03.疫情之下,物流企業的三大風險
1、客戶管理風險
疫情之下,很多行業會面臨系統性的風險。這種風險輕則對企業未來的收入、利潤造成較大影響,重則會導致企業的整體現金流中斷、資金鏈斷裂。
物流企業大部分都是TO B的,而TO B客戶一般會有賬期。這個時候,物流企業需要關注:
1)如果你所服務的客戶所在行業相對比較集中,要去看這個行業有沒有系統性的風險。
2)關注客戶的業務動態(比如業務發展得怎麽樣,現金流或收入有沒有受到系統性風險的影響),尤其是占企業絕大多數收入比例的重點客戶。
如果預計到客戶有一定的風險,物流企業就要盡量調整和優化客戶結構。疫情前,大多企業處于常態化經營狀態,不需要刻意關注客戶的業務情況。但疫情期間,物流企業則需要從風險規避的角度,往前多走半步。
2、現金流風險
疫情之下,現金流對企業非常重要。
有的企業覺得,疫情是進行業務拓展的好機會。但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做業務拓展時,也要留出比以往更寬的安全邊界(比如更充足的現金儲備),要預估到最壞的情況。
3、長期風險
從長期角度看,如果疫情或其他“黑天鵝”事件對企業所處行業的總體模式或整個業務流程可能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企業就要足夠敏銳,提前應對布局,否則可能會失去競爭機會,甚至被市場淘汰。
04.未來,什麽樣的物流企業會迎來紅利?
在整個國民經濟領域,物流是非常大的行業。我們將持續關注未來可能迎來紅利的細分方向:
1、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在物流行業的應用是目前最熱門的,也是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方面。
但技術創新也有很多細分應用方向,例如AI等軟件系統、倉儲自動化機器人等硬件系統。在這些方向,國內都出現了一些發展不錯、且規模較大的公司。
2、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傳統賽道
在一些傳統物流賽道,如合同物流領域,隨着民營企業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信息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提升,會出現一些比較頭部的企業。他們的發展會快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會形成一定的網絡效應,進而帶來整個行業的集中度提升。
3、垂直領域的創新改造
物流行業的整體進入門槛相對較低。但企業如果能在垂直領域進行創新改造,或有機會快速建立自己的壁壘。
如前所述,我們看到,有企業目前正專注在物流行業的細分領域,進行系統性、標准化改造。以一家在大宗商品領域做系統改造的企業爲例,過去,物流企業要將粉料商品一一裝袋上車,一車拉近千袋。
通過標准化改造,物流企業省去了袋裝環節,同時結合自動化操作,既降低了人力和包材成本,又提高了貨物周轉效率,提升了整體的物流效率,還大量減少了一次性使用包材,做到了更加環保,符合當前重視ESG的大趨勢。
4、全球化
盡管疫情之下,有一定程度的逆全球化。從長期來看,隨着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向全球,以及電商在全球的發展深化,在跨境物流領域將誕生一批具備全球視野和運營能力的中國物流企業。
